一户部官员出列启奏,“回禀殿下,现今税务院、监察院于各地均已推行开,商人纷纷登记录册,我大明商税显著增长,仅一个月,除金陵皇家之外新增税收已超七百余万两银子并入库!”这数字让众臣震撼,简单的一招竟能多收如此多白银,且还未提高税率,足见漏税严重,众人看向朱允烨眼神也添了几分钦佩。但他淡然回应一声“嗯”,因为这一切早已在意料之中,如今国制初立尚待完备,日后运行正常后再调整税比更为可期。那钱可不得像黄河水似的源源不断!不过,这些全都是后头的事了。
“更为重要的是带来了稳定。”
“人们有了固定收入来源自然不会。”
“我们的百姓其实是最容易满足的群体,只要有饭可食,就绝不会轻易滋生事端。”
“遗憾的是许多人并不明白这点道理,”
“甚至吝啬到不愿意给予一顿食物。”
“导致这些无奈之民被迫。”
“所以我们万万不能做这种让人寒心的事!”
朱棣听完朱允烨的话语,心中对其深表赞同!
朱允烨之所以肯向朱棣吐露这番心声,是因为他察觉到,面前的这位四叔,和其他王子截然不同,是一个极具才华之人。
并且从以往的表现来看,对方始终未曾显露任何野心。
后世那位被称为明成祖的人,说到底也不过是因为被自己的侄子逼入绝境而有所作为,否则或许只是一个无甚威胁之人罢了。
朱允烨对此有着十足的把握:只要自己能够制住朱棣,朱棣非但不会生出异动,甚至还将成为自己极佳的助力。
基于此,他对朱棣也显得格外诚恳。
踏入行宫之后,早已接到锦衣卫通知的朱元璋满面春风地迎了出来。
朱棣看到父亲的身影时,不禁感慨万千——自母亲与兄长去世以后,他已经很久未曾见到父亲这般开怀了,甚至连本已斑白的发丝似乎也逐渐变得乌黑起来,宛若重返青春。
“孙儿拜见皇爷爷。”
朱允烨的一句招呼,把还在出神的朱棣唤回现实,朱棣连忙俯身叩拜:“儿臣参见父皇。”
“好好好,快快免礼。”
看着眼前的父子俩,朱元璋心情大悦:“咱原以为允烨正忙于京城的政务处理,可能还得过些时日方得一见。”
“想不到竟如此之快便来了。”
听闻这话,朱允烨笑道:“对皇爷承诺过的事,孙儿怎会食言?更何况,四叔这次好不容易回来一趟,咱们家眷团聚一番也是再好不过之事。”
这席话让朱元璋倍感欣慰。
对于他来说,这一生最珍视的便是亲情,年纪渐长更是如此。
如今看到这位孙儿同样重视亲情,心中甚是满意。
“那就走吧,随我进去。”
朱元璋一边一个挽着两位至亲走进行宫。
朱棣的目光掠过行宫内平坦的水泥地面和透亮的玻璃窗,心中默想:“待日后返回北平,也定要建造一座相似的宫殿来居住才好。”
三人稍事寒暄几句后,朱允烨转向正题开始谈及后续计划:“皇爷爷,先前孙儿送给您的那条鞭法与考成法的构想,不知您可曾过目?”
朱允烨故意率先开口试探。
“哦,你说的那两样啊,我早已详细查阅过了,很是赞赏呢。”
朱元璋回应道,“只不知吾的好孙儿打算先从哪里开展呢?”
其实这些东西早先已被呈递给他审阅,他也应允由朱允烨全权负责去推行,而此刻的再度提起,无疑是告知朱允烨时机已然成熟。
旁边的朱棣亦专注静听。
“孙儿意欲优先施行在江南地区。”
既然决议启动一条鞭法,首要任务便是丈量土地面积。
作为京师所在之处且又是江南枢纽重地,从江南入手显然是最为合适的切入点。
“若能够明确界定清楚江南区域内的土地产权关系,则其他地区的官员认为可以依此效仿进行操作;那些来自其他地方的地主绅士阶层,也会因看到江南已完成此项改革而放弃之意。”
听到这些言论,朱元璋表现出强烈的认可之情。
“允烨所言极是。
即便这里是天子脚下被认为管理规范之所,这里的民众却往往是颇为难以应对者,因此允烨还需努力前行才行。”
朱元璋微笑表示自己如今对于这位孙子的信任几乎到了不疑有他的地步,只要有朱允烨决意去着手处理的事,他就毫不担心完成不成问题。
“孙儿必定全力以赴!”
朱允烨信誓旦旦地回应。
三人在叙谈许久后,发现天色渐渐暗下许多。
朱允烨随即起身,向朱棣告别。
朱棣因回京事务无多,便决定暂留行宫几日。
京城之行后,心有定计的朱允烨召见了杨士奇。
自上次杨士奇负责江南税务与监察之后,他一直被搁置在此,而今朱允烨认为重用他的时机已到。
“殿下,杨士奇已至。”
“宣他进来!”
顷刻之间,杨士奇来到朱允烨面前。
“臣杨士奇拜见殿下!”
朱允烨放下手中奏章道:“爱卿既然来了,明天早朝时,我准备宣布丈量全国田亩之事,并打算让你去负责。”
“殿下,您意下如何?”
这是深思熟虑后的选择,正如先皇所言,首善之都在天子脚下却最难处理。
因此丈量江南田地的任务极其艰巨。
之前杨士奇执行税务及监察工作时极为彻底,在江南仍威信未减,凭借这份余威再去执行土地丈量肯定更易事半功倍。
杨士奇闻言躬身应诺:“臣愿为殿下效命,虽万死不辞!”
面对表态,朱允烨仅微笑言:“夜已深,不如陪我吃点东西再走。”
作为高位者,不能让人轻易看透心意,杨士奇屡次表忠心都不可过显反应。
此时朱允烨忽略其表决心之举略感尴尬,不过得知太孙留饭又露出喜色,更感叹天威难测——所谓的吃饭不过是表一种态度而已,故此不久后杨士奇起身告辞,朱允烨也不挽留,遂安排侍卫持令牌护送离宫,随后也开始准备第二日早朝相关事务。
当大殿内响起总管尖细的吆喝声时,“皇太孙上殿,众臣拜见!”
随着步伐铿锵,朱允烨走入大殿,在群臣朝拜中就座。
一户部官员出列启奏,“回禀殿下,现今税务院、监察院于各地均已推行开,商人纷纷登记录册,我大明商税显著增长,仅一个月,除金陵皇家之外新增税收已超七百余万两银子并入库!”
这数字让众臣震撼,简单的一招竟能多收如此多白银,且还未提高税率,足见漏税严重,众人看向朱允烨眼神也添了几分钦佩。
但他淡然回应一声“嗯”
,因为这一切早已在意料之中,如今国制初立尚待完备,日后运行正常后再调整税比更为可期。
那钱可不得像黄河水似的源源不断!不过,这些全都是后头的事了。
等到文武百官全都述职完毕,朱允烨缓缓站起,“众位爱卿!”
这一声让群臣顿时警醒。
皇太孙每每如此开口,必有大事宣告。
大家连忙躬身回应。
“本宫决定自今日起,”
“推行一条鞭法,”
“先在江南试点施行,”
“清查江南田产!”
来了!
众人心里暗叹,“杨士奇!”
杨士奇听见被点名,立刻越众而出,“臣在!”
朱允烨目光投注在他身上,“本宫特命你为江南巡察使,”
“专门负责清查江南田亩一事。”
“务必尽快查清江南所有土地!”
“臣领旨!”
杨士奇鞠躬接令。
百官注视着杨士奇低头受命,心头百感交集。
在农耕社会,土地是最关键的生产资源,为此人们竭尽全力争取更多土地,无论朝代如何更替,土地永远存在,不可转移。
基于杨士奇之前的辉煌功勋和当前朝廷众人对皇太孙行事风格的认知,敢反对的人必然遭清算,而官员们的操守或多或少都有瑕疵,于是都明智地选择沉默以免招致祸患。
丈量土地终究不同于没收,不必豁出性命去抗拒——没了性命,还何谈赚钱呢?
那些一贯清廉守正、毫无问题的官员,则对杨士奇的能力抱有很大信心,认可这个委任合理,在各种考量之下,杨士奇被正式任命为江南巡察使,专项负责丈量土地事务。
散朝之后,几位官员疾步赶往朱允炊的住所,“长孙殿下,喜事临门啊!”
“长孙殿下,您的时机到啦!”
当时,正在偷读某类书籍的朱允炊听到呼唤,迅速把书收好,整理桌边,并拿起毛笔假扮写字的模样。
几个官员进来后,瞧见面颊绯红的朱允炊,心存怀疑:这般天气并无炎热之感,为何长孙殿下脸色如此泛红?难道是用功导致的?大家心里不免感慨:真是值得把自己家底压注在殿下身上啊。
随后,朱允炊装作刚察觉他们呼唤,“众位爱卿找本宫有何事?”
大家意识到来这里是为商议要务,随即笑道,“长孙殿下,咱们的时机来了!”
这次朱允炊真愣住了,“什么机遇?”
满脸疑惑地询问,他每日在这宫廷深院中,消息全靠这些官员传达。
“皇太孙……咳,朱允烨下令丈量天下田产了!”
听完他们的话,朱允炊眼中略显失望:原以为是什么大事呢,这事儿黄教授早已告知过自己了,跟自己有什么关系吗?
观察到朱允炊的态度,诸位官员明白他尚未明白此中厉害关系。
也是正常,的谋略除了指定继承人之外,并不教导别人,眼前这位皇子原本有望学习相关,但由于朱允烨半路出现,剥夺了这份机会。
接着,那位官员详细解释道,“长孙殿下…”
“这测量土地跟税务院和监察院可不同。”
“那些商贾不过是漂泊的浮萍,朝廷想整治就能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