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斯往台上一站就引人发笑,笑过之后就令人深思。”
有人说,上个世纪90年代,是属于小品的时代,也是属于陈佩斯的时代。
然而,他却没有获得过一个行业内的大奖。对此,陈佩斯言:“我是一个非常干净的人!”
曾经,一碗面条,让观众笑了30余年。
而且,在“最希望谁出现在春晚舞台”的网络票选中,陈佩斯多年往复,总是位居前列。
这些年,他一再“被复出”,甚至有人爆出2019年央视春晚节目表单,扬言陈佩斯和朱时茂将合作《猪联壁合》,显然是假的。
可回回有人信,大概太过期望成真吧。
不得不说,有些人不在江湖,江湖却处处有他的传说。
其实,自打二人1998年携《王爷与邮差》在春晚最后一次亮相后,20年来关于他们的复出从未停歇。
而1984年的《吃面条》,至今仍叫人回味不已。据陈佩斯言,演到一半的时候,发现台下的凳子四处散落,很多人盘腿坐在地上。
后来才知道,是小品的“笑果”太好,观众笑的肚子疼,只能坐地上。
陈佩斯&朱时茂 小品《吃面条》
之后,他们为大众贡献了一部又一部“喜剧”,《羊肉串》、《胡椒面》、《警察与小偷》、《主角与配角》、《姐夫和小舅子》……
他俩在春晚舞台上足足“霸屏”了14年,基本上,那些年春晚的笑声,被这哥俩儿承包了一半。
“队长,别开枪,是我!”
“皇军托我给您带个话。”
“烤羊肉串,好吃的新疆羊肉串。”
除了经典脍炙人口的台词,可以看出,陈佩斯的小品始终以矛盾为主,以结构取胜。
而再对比,近年来春晚的小品,不是谐音梗、恶搞和化用“网络流行语”,就是用的最多的逗笑手段,别说新鲜感,看过之后记忆点甚少。
陈佩斯&朱时茂 小品《警察与小偷》
说白了,靠个体的出丑卖乖,挤出观众最不用脑的笑;再“高级”一点的,就所谓的自嘲了。
对于陈佩斯的作品,豆瓣上有这样的评价:
“他能够操一口标准普通话,几乎不使用任何俚语进行表演,而当今喜剧离开方言和网络潮词,离开了所谓的段子,几乎无法续命。”
陈佩斯&朱时茂 小品《王爷与邮差》
当年家喻户晓,前途一片光明的他,却偏偏是个不肯低头的“硬骨头”。
明明可以选择和强权站在一起好好享受,但陈佩斯就是“命硬不弯腰”。
当初他为了节目效果,多次向台里领导提出一些建设性提议,来丰富节目的表现手法,可最终都被否决,这让陈佩斯无奈又无助。
当你面对一个体制的时候,你就知道你是何其渺小。
于是,他果决不再参加春晚,为了心中的“喜剧”信仰,坚守底线。
不仅如此,1999年,由于央视下属的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擅自发行《吃面条》等8部小品,严重侵权。
对此,他再次站出来,在常人看来“鸡蛋碰石头”的事情,这样的陈佩斯实在是个“蠢货”,不识时务。
但他坚持捍卫原创版权,最终陈佩斯和朱时茂胜诉,获赔33万。
看似胜,代价却巨大。
从体制里走出的陈佩斯,不仅事业跌到低谷,生活也变得落魄,而最难的时候,连女儿的学费都交不起。
对此,他说:
“都不发声,就由着这个社会继续这么烂下去?”
“如果我接受强权,那我的后代一定会为我感到丢脸!”
离开“大平台”后,20年来,陈佩斯远离喧嚣,只专注一件事——研究和实践喜剧的种种可能性。
要知道,早在1980年,陈佩斯就与父亲陈强合拍了电影《瞧这一家子》。
这部电影,更是文革过后的第一部喜剧片,可以说极具里程碑意义,像是为人们打入一注“安慰剂”。
《瞧这一家子》电影剧照
随后,他们又连续推出了《父与子》、《少爷的磨难》、《二子开店》等一系列电影作品。还成立了中国最早的集影视创作、制作、发行为一体的民营股份制企业。
除此之外,公司主打的“二子”系列喜剧电影,更是中国第一个喜剧系列电影!
甚至,不夸张的说,陈佩斯是中国喜剧事业的拓荒者。
并且,早在葛式幽默和周星驰无厘头式喜剧前,他乃是中国小人物喜剧的头一个代言人,秃头、小眼、一脸贼笑的“陈小二”。
在“喜剧业”,陈佩斯从未停下。
即使,没有作品的那两年,他也是在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于是2001年,陈佩斯带着自己自编自导的话剧,开始全国性的巡演。
一人就是一支队伍!
而那会儿,中国的戏剧市场刚刚起步,十分地不景气,陈佩斯的第一部舞台喜剧《托儿》,几乎就倾尽全部家产。
除了面临资金短缺,票无法售出,还有演出场地的极其不堪。大部分,后台紧挨着厕所,在台前表演就能闻到一股尿骚味儿。
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最终付出还是得到回报。